Fritz
這是我第二次參加僑委會主辦的台灣文化研習營,去年和今年的我因為身份的不同,因此經歷很多新的事物,也體會到很多不一樣的事情。但是在這兩年裡,我一直思考著相同的問題,什麼是「台灣文化」?什麼能代表台灣?台灣的核心價值是什麼?
其實,一個國家的核心精神並不會先驗的豎立在那邊;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的特色、核心精神,並不會像理論的定義一樣,各個地方都必須符合定義所描繪的特色。我們之所以了解一個國家的精神與價值,往往是從歷史演變、社會結構、政經體系去構築而來;而了解這些大架構之前,我們必須夠了解各個地方的風土,否則一切將會顯得模糊、空洞。德國的文化其實是各個邦所綜合的體系,例如慕尼黑的啤酒、普魯士萊茵省[1]的馬克思、斯圖加特的賓士;日本同樣的是由過去各個藩國所形成的文化,奈良大佛、京都藝妓、信州味增……
之所以會談論上述的想法,是這兩年來的行程所帶給我的思考。基本上,不管是台灣代表或者是輔導員,對於在台灣生活了20多年的我來說,很多地方、事物我也是第一次經歷;兩年都是依循著行程,從台北向東邊的太平洋出發,繞過台灣南端的海角七號,再從南部府城往西部北上埔里、內灣,甚至離開本島到了澎湖,最後再回到台北。當然,路線相似,但體驗的東西卻很不一樣。去年的主題是味道、今年的主題是台灣演藝的頂真精神;而我們就是透過行程裡一個個地方的體驗以及作業,最後呈現我們所希望帶給海外青年朋友的核心想法、概念。可是我一直在想,假設我們不給予任何主題,如果單純透過這些路線的體驗,學員們會得到怎樣的台灣意象?
這兩年來的旅程,我覺得做到了一個認識台灣最重要的一個切入點,那就是感動!要讓我們這些年或多或少認識台灣的朋友們,深刻的了解台灣,首先你要先讓大家產生好感、感動。有了這樣的基礎,才能進一步了解真正的台灣。然而什麼是真正的台灣呢?老實說,生活在台灣20幾年,我也不能說了解真正的台灣;兩星期的體驗,更是有所難度。其實,我們這樣一站站的走,要給學員體驗的,大概都想呈現台灣最好的一面,不管是感官上、文化深度、道不道地。
或許是在行程中,要符合主題的關係;這些當然都是台灣的側面,不過感覺跟日常所處的台灣好像有這麼一點的不同。不過既然要談真,那麼衝突的部分也是我們必須傳達的。因為就算是生活在台灣幾十年的台灣人,也都有所衝突,而且也都在我們身邊發生,花東的開發、核四興建與否、竹南大埔土地徵收爭議 ……這原因當然很多,在這裡不多做討論。或許在一面讓學員愛上台灣時,另一方面又要讓學員體會台灣的衝突面是有點困難;只是我想說的是,即使是我們所體會看似美好、令人感動的情景;背後所累積的衝突或歧異,也都是台灣「真」的一面。同時深刻理解台灣的美麗與哀愁,是我們能更加與這塊土地共同打拚的動力。